曾杨文化记忆和记忆实践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2/5619390.html

曾杨近期的作品令人震撼之处并不在其体量或技巧,而在于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集合于一体,构建了中国独有的文化记忆。一款年生产的菲亚特成为本系列作品的核心母本,是艺术家的生辰年,也是中国社会从彼时至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

▲曾杨《脱胎漆车计划》××cm大漆、夏布、棉布、瓦灰、金箔、铜箔、矿物颜料

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一般市民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穿梭轨迹,其快速运动的特性最能体现中国社会改革开放40年的现代化进程状态。而有趣的是,艺术家借助最传统的中国技艺之一,即髹漆来再现原本几乎古旧的汽车轮廓——这不是简单的在原车上进行髹饰,而是利用中国传统大漆脱胎工艺,通过大漆、布,瓦灰,糯米粉等材料和多层工艺将母体进行了材料置换和文化记忆转移。

▲《脱胎漆车计划》细节

20世纪末期,社会学中对“记忆”的研究开始成为文化学和历史学中的一个热潮——对于历史的热忱恰恰是因为我们丢失了那些记忆,因此建立记忆之场被视为健全公众记忆的最有效方式。

这场现代学术热潮主要由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推动,在这部巨著中,诺拉反复提及记忆场的概念,指出记忆之场经由碎片提取并经过或真或假的片段重叙,进而成为一种群体固化符号长久存在于公众心中,作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事件节点,不断重续并引发群体共鸣。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1》27×21×19.5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卵壳

到了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开始在德国学界迅速发展,主要的引领者是阿莱曼夫妇,社会学中对于“记忆”的研究并不是从生理或者医学角度进行,而是将记忆看作是一种文化符号,特别是在特定群体下,因为其独有的符号系统(例如图像、特有物、固定的仪式、语言、文字等等)而产生一种群体共同性的社会认知,对群体特性的生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2》19×15×13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卵壳

阿斯曼夫妇提出的“文化记忆”的概念概括了人类社会独有的文化传承体系及发生方式,并将文本研究纳入到记忆的重要部分,这与法兰克福大学的英美文学研究教授阿斯特莉特·埃尔的研究不谋而合,这些都促发了文化记忆研究在海内外的蓬勃发展。

虽然学界针对“记忆场域”、公共史学等二十世纪末期产生的史学、社会学研究方式还存在很多争议,但“群体记忆”或是“文化记忆”的研究领域决定了其可以与民俗文化、口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产生紧密的连接,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17》45×50×56.5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金箔

▲《脱胎漆车零件17》局部

.

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力与记忆根除,导致了文化传承并没有人们想像中那么客观,所有的事件不断发生、消逝,又被不同群体有目的性地选择、重新组合、征集使用,从而形成群体意识,而这些群体记忆往往与最初的事件发生产生了较大的出入,因此文化记忆并不仅仅局限于真实性记录,而是通过尽量客观的梳理,使相关符号有序地证明或引发特定群体的共鸣与接受。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16》50.5×29.5×15cm大漆、棉布、瓦灰、铜箔、银粉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记忆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对档案、文本和仪式活动的整理和研究中,但是曾杨却通过其艺术实践,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通过视觉形式给观众最直接的刺激和触发。

在人均月薪不足30元的中国80年代初期,家有上万元存款无疑是让思维刚开始活泛起来的中国人艳羡的大事件。“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在那个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年代,“万元户”不仅仅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更是当时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5》13×6×7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银粉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18》45×50×56.5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金箔

而在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价值九千多元的“菲亚特P”自然成为“万元户”们的最佳身份象征。这款车型在意大利设计之初被定名为“菲亚特”,而后续进入中国的“P”字母是生产地波兰的象征。彼时波兰正经历史上著名的“团结工会”事件,中国始终坚守自己的外交政策,认为波兰问题应在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由波兰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并以长期无息等方式对波兰进行了援助,而“菲亚特P”也是在中波经济往来的过程中,通过易贷贸易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

可以说“菲亚特P”是最早进入中国百姓家的轿车车型,承担了改革开放大潮下几代的中国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脱胎漆车计划》细节

“记忆建构”应该是艺术家最具有专业特征的社会使命。作为文化传递中最为柔性的空间,艺术作品有责任承担起储存、研究、阐释、呈现和共享文化记忆,并通过对美的传递来建立公共信任,重构社会集体记忆。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记忆收集的效率增强,但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冲击也会使公众遗忘的速度变快。艺术作品的先天优势在于对于美的不断输出,且曾杨所选择的母题内容“车”元素与时代发展的结合度十分之紧密,这些都有助于集体性记忆的传递,由此而建构的记忆之场才对后人梳理和还原当代史有所帮助。

▲《脱胎漆车计划》细节

天然生漆是中国智慧极具生命力的物质载体,在中国远古时期就被广泛运用,漆酚在漆酶的作用下自然成膜,是人与环境融合再造的成功演进实验。而在本作品中,天然的树脂材料在工业产物车体原型上有了足够的施展空间,35遍的髹涂,金髹、彰髹等十几种工艺的综合运用,近百个脱胎零件的组合再造,工业的标准化与传统工艺的不可确定性,现代化的速度与忘却时间的匠心打磨……作品通过有机串联起的层层矛盾构成了最为独特的中国文化记忆和记忆实践。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13》67×54×22.5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金箔

▲曾杨《脱胎漆车零件1》局部27×21×19.5cm大漆、棉布、瓦灰、矿物颜料、卵壳

_关于艺术家

曾杨

ZengYang

年生于中国四川,本硕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博士,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成都。作品先后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先生、法国当代艺术基金会、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国外重要个人和机构收藏;同时,作品被德国库布斯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重庆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麓山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柳州博物馆、上海嘉定博物馆、浙江海盐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曾获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新星奖、年《国家美术》第十一届全球华人金星奖——艺术家十大“中坚力量”。

个展:

〈新时尚气质〉RXGallery法国巴黎

〈现实之墟〉库布斯美术馆德国杜伊斯堡

〈迪特·努尔:地方肌理〉和〈曾杨:童话与神话〉双个展麓山美术馆中国成都

群展:

〈超融体——成都双年展〉成都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无尽的庭院——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成都中意文化交流城市会客厅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展〉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卡尔斯鲁厄国际艺术博览会/ASAS

FragmentalFieldlandedArtKARLSRUHE~德国卡尔斯鲁厄

〈Vestigia痕迹〉ForteMarghera基金会意大利威尼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