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存当代走雅俗共赏之路的书法名家
杜占存,河北省唐山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唐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博士层次研究生班。
作品连续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其中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中荣获优秀奖(四年一届中国书法最高奖);荣获《亲情中华——世界华人华侨美术书法大展》书法佳作奖(展览最高奖);二零一三年荣获中国煤矿书法十佳‘乌金艺术奖’煤矿书法最高奖;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职工书法、美术展览》二等奖;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览》一、二等奖;荣获《华北三省区书法大展》银奖;荣获《康有为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入展《全国第三届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展览》;入展《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大展》入选《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草书精品收录《中南海珍藏画册·书法卷》。二○○九年四月参加由国家大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主办、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出的《浪漫的五月——第十四届五一音乐会》音书画节目演出,现场为全国电视观众创作书法“劳动光荣”,成为自国家大剧院建院以来首位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中国书法家。二○一○年后《杜占存书法作品集》分别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国家大剧院与著名演员杜宁林出演音书画节目
书法精品作为“中华文化礼品”多次赠送给香港、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政界领导和贵宾。书法作品广泛被国际友人和华人华侨所收藏。被誉为当代走雅俗共赏之路的书法名家。
杜占存先生书法新作网络展印象
文/刘於清
第一次接触到杜占存先生的作品,印象深刻,韵味是先生书法给我的第一印象,先生书法以神韵移人,形质与神采,轩昂与超悟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形迹以外的艺术感受,总的来说,先生书法属于清净雅素的书风,作品书卷气息跃然纸上,似能看出对生活的宽宏、自在与悠然,观之技法,也是毫不松懈,而且在小局部构形与大范围布排上,时见心机流露。
我们品评和欣赏书法,首先看书法格调,格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格,其次是调。格是品位、境界,调是特点、特征。先生书法格调是高远的,从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先生师法"二王",以魏晋为宗,同时涉及吸收了宋米元章、元赵孟等经典书法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因为先生直溯魏晋,其作品自然彰显出端庄优雅的大家气象。同时,先生的书法格调又是清雅的,品读先生的书法犹如在品一杯清茶,一缕清香、清纯淡雅,沁人心脾、回味悠长,先生作品干净、清爽,不拖泥带水。
细细品来,先生书法在笔法、字法和墨法上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行书应是先生的主攻方向,先生的小字行书,字字独立,少有牵丝,而气脉贯通,大有行云流水之妙。小字行书作品,非常注重单个字的结体,字形的到位,(十届国展作品,非常讲究结字的精准)更注重作品整体的气韵和墨色线条的变化,粗笔、细笔交叉进行,线条极具有力度,具有特定的情调,不仅厚实,而且极具张力,可以看得出先生想以此来极力表现书写时的性情,看着作品,让人不知不觉地就会跟着先生的作品线条游走,"跟着先生重写一遍"。
文/康桂祥
近观其书,无不凝固着其对书法真切的感情,笔墨、情趣、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行草作品结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即有豪放之气,又蕴含温文尔雅的书卷之风。
行书作品从容儒雅、开张奔放,"二王"一路扎实,令人信服,在清爽紧迫中,涵蕴着对古典意味的恳切追寻;于燥润露藏间,又凸显了书法不可或缺的天趣自然的节律变化。而果敢的杀伐与含敛的虚和相遇,更彰显了线质锤炼上的审美自觉。在体系中又增加一些变化,线条比较有厚度,显得既扎实,又灵动。自然融会笔端,整体势态变得甚为雄强。字的结构处理和笔法的运用上也颇为精准到位,细微处更具耐看性,这些成为其书法形式美感不可或缺的视觉亮点。章法布局的错落参差,连绵翻卷,亦见款曲。如牵丝映带轻松自如,虚实对比若不经意,节奏起伏顾盼有致,是一种简淡的书美境界。
草法灵犀自运,别出机杼,收纵自如,提按得宜,使转有度。特别富有独创性的是,挥毫落纸之际,有独到的塑造线条形态的办法,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性,通过微妙的调度,形成点、线、块、面大小、粗细、整散、浓枯、焦润等极为丰富的变化,开拓出崭新境界。其结字气象豪迈,浑然古质,于平整之处见险绝;行笔布局,既讲究一行之间的飘逸走势,又十分留意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使章法在整体的视觉冲击中首先给人以研美飞动的美感;其用笔多变,于宁静平淡之中暗藏生机;其线质呈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特质,最得文武之道。才情诡异线条质感富有弹性,笔法多变,在激情的荡漾下,点画却不失精到,此为当今书坛难能可贵者。可见平时的用工,作品书写多以性情而发,然又不失去法度。有许多二王的气息,尤其是那行云流水般的气韵,大有小王的风采。字形收放自如,但又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文/冯光永
很早就赏读过先生的书法作品,为先生深厚的功力与严谨的治学所佩服和赞叹。
先生之行草胎息于魏晋尤其得益于二王,同时有广纳历代书家精髓,将厚重与灵动化为一体,将沉雄与飘逸熔铸于一炉,从而形成洒脱、飘逸、厚重、烂漫的书风。先生作品,用笔方圆兼济,或寓方于圆,变化丰富,变幻莫测;用墨则浓淡相宜,或浓或淡,或枯或焦,或浓淡交替,浓而不滞,淡而清雅,将用墨技巧发挥到极致;结体则自然灵动,或收或放;行笔则酣畅淋漓,时而挥洒自如,大胆夸张,一挥而就,时而静气凝神,徐徐而行,力透纸背,注重通篇作品的整体和谐统一,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力求将行草书的激情与气势充分表达和淋漓展现,轻松自然的用笔,流畅爽利的书写,活泼多样的形式,遒劲利索的线条,形式多样的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风格,凸显先生扎实深厚的书写功力和灵活多变的驾驭笔墨能力以及过人的艺术感悟和创造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人极强的艺术享受,可以说是当今继承和发展魏晋书风最成功的书家之一。
文/陈鼎明
清人姚孟起曾评述:"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可谓妙矣!"清"、"净"去"浊"、"俗"。从"右军本清真"的王羲之直到"清鲜明净去俗尘"的林散之,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就在这"清如几许"中蕴含了千年而至今长存。书之要义,贵在得法,妙以致用。"常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巧与畅达、简明与清蔚,于清逸中透析高洁的精神,于清刚中显示倔强的风骨,这就是老师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内质的定位与高度。老师朝夕与古人为伍,和经典对话。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唯恐笔下无古人",作品以方圆结合的圆润美畅之笔,营造一个古雅经典、近乎完美的艺术空间,营造属于自我的完整、饱满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意在内蕴,格调高超。不把书法当作重复古典的躯壳或符号,而是倾注一种对艺术的终极关怀,贯注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把握书法本质的再创造。
一位哲人说过:"艺术创造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家自己,艺术家在不断创造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老师浸陶于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多年的书艺滋养和浓厚的人文关怀造就了老师的今天的温文尔雅、细致精微、处事沉稳的性格。。并涵养了书法使得作品中透露出来一个"雅"字。我们回望书法的历史,不难发现甲骨文的稚雅,钟鼎文的拙雅,王右军的文雅,苏东坡的儒雅……都是一个雅字维系和相伴,这些作者把全部情感通过雅传达了出来。
老师与古人对话,在感悟古人情感世界的同时,更在潜意识中感觉感知自己的心灵世界。老师的雅是雅观之雅。作品是姿态端庄、大大方方,无一丝造作。老师的雅又是雅趣之雅。在冲淡平和的主调下,尽显高雅的意趣,在牵丝连带、顾盼左右、大小交错中既不动神色又溢出万千气象。卫军的雅更是雅致之雅。
行草作品取法魏晋二王书风,传统功底深厚,朴素自然,气蕴贯通,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在用笔方法,熟练到了一种自我演绎的自如。技术的娴熟,用笔上极尽变化,沉着,劲健、浑厚、于率意处见精微,汲古出新,直入晋人。结字欹侧,取势夸张,疏密有致。书写的自信。对用笔的调控能力的把握也是很强,从作品看能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写出不同笔调的线质,并用自如的书法语言表达出不同情致的意境和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35.html